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父母


作為欲界一環,除了試管嬰兒等近代科學技術以外,一般人都是經過父母而出生。

什麼是父母?一般人談的也是生理、心理或社會結構意義上的父母:遺傳基因上的父母、身份證上的父母,生活上的業界師長前輩,或者透過法律虛擬出的親子關係。

佛經裏有兩個探討「父母」的方向,是其他思想體系或領域中很少見的。

其一,是以智慧為母,以慈悲為父,將兩大重要性德擬人化。其二,則是以貪愛為母,以無明為父,將兩大生死輪迴業障根本也擬人化。這兩個方向,與一般華人刻板的性別觀念正好相反,將「智慧」與「貪愛」喻為母性特質,將「慈悲」與「無明」歸為父性特質。

兩個比喻,指出父性、母性最光明、圓滿的一面,也呈現最黑暗、業障的一面。這又與一般華人習慣選擇性地大量歌頌父母之尊德,同時逃避探討有一定比例的失職問題父母存在的社會現實的文化傳統,有很大的不同。

依欲界人間的業力現實(父母結合生產下一代的事實),以眾生容易了解的方式,用「父母」為喻,說明智慧與慈悲的圓融之於佛果,以及貪愛與無明的業力積聚之於生死輪轉,悟道與迷途之別。

事上而言,「殺父殺母」足以構成下無間地獄的無間重罪;理上而言,「殺無明父,殺貪愛母」,斬掉生死輪迴業力根本,反為成佛之基。

「父」與「母」兩個名詞,隨順此界二元界分的語言系統,也同樣用二元界分的價值來對應歸類。

佛經對「父母」的詮釋與比喻,不止有益修行人,或許,對於每一位具備父母身份的現代人,也是生活上實踐親職的另一個參考點:您是哪一種「父」或「母」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