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反自然的文明


為人父母師長者,對青少年最焦慮的幾件大事,無非是性早熟衍生的不當性行為、暴力、毒品、學業成績。第一件事,嚴格說來,是生理時鐘與文化制約悖反所形成的人為價值判斷。

以生理時鐘來說,不論東西方,古人以早婚、早生為常事;進入青春期,孩子們就可以論及婚嫁。古人在十二、十三歲到十五、十六歲之間,早早就結婚、生兒育女了;中年人常常已經是當祖父母的人,也不會四處逼中年人生育。當時的社會文明與自然規律脫節不大,青春期正是人生結婚期,沒什麼社會教育衝突。現代人就不一樣了,愈脫節愈遠。出於文明、文化制約及現代教育體系、經濟體系的運作模式,硬是違反人體生理時鐘,逼正有意願結婚生育的大量青少年不許結婚生育,也逼已經不想結婚生育的大量中年人結婚生育。社會文化違背自然規律,再製造大量現代人的集體生活壓力或精神焦慮--正值好奇的青春期,不用宣導、不用鼓勵、不用獎勵,他很想生,也很會生,你偏偏不准他生,寧願讓他們大量墮胎;等到步入中年,厭倦至極,無有興趣,才大力宣導、鼓勵、獎勵,要求中年人違反意願去生兒育女。這種刻意違背自然規律的現代人為生育文化,晚進竟到了無視生命危險,激勵逼近四十歲的女性加入生產行列的地步--人類以為自己能控制大自然而大加污染之餘,更以為自己能扭轉人體生理時鐘,而故意塑造出晚婚文化。晚婚文化本身背離人類的人生生理時鐘,青少年想婚你不准他婚;中年人拒婚、不婚你又逼婚、催婚;豈不是跨世代跟眾生過不去、製造大量眾生的心理衝突?

嚴格控管青少年維持單身身份的現代教育文化,與古人的教育風格差異極大。差異最大的,或許是現代人「人皆可逆自然而生」的後設文化思維。

青少年啊,如果你們生長在孔子的時代,十幾歲就名正言順找對象結婚生育,三四十歲就順理成章當上祖父母,社會也不會覺得有哪裏不對。中年人啊,如果你們生長在孔子的時代,到這把年紀,追求精神、性靈成長,不想再追逐情欲家庭而生兒育女,眾人也不會覺得有哪裏不對。老年人啊,如果你們生長在孔子的時代,清心寡欲平淡度日,別人也不會有任何意見。偏偏,我們當今的文明,正是處處以「反自然」為主流的文化體制,從青少年到老年時期,往往都不得不長期被硬逼著逆反自然而行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