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好煩惱的繁殖本位主義(踢館帖之二十一)


好幾年前,華人圈曾經很流行上網找佛教出家眾謾罵的網路霸凌風氣,留言以正體中文及簡體中文為主,對象以報身年紀介於十來歲到四十來歲之間的法師為主──大致上以已婚或未婚的女眾找男眾法師開罵、已婚或未婚的男眾找女眾法師開罵為主。由於高比例是使用化名開罵又全無個資、非常放心真實身份不會被發現,攻擊性言論也就特別瞋怒激烈。

好幾年後,歐美同志婚姻合法化成為重大公共議題,居士談起此事也附帶討論起全球以異性戀為主軸的性別文化及常民思考方式時,坦言「異性戀者對同性戀者有敵意,是因為他們會減少交配機會和選擇性,不利於生育繁殖」等觀點。

若長期過度以從原始本能業力出發的動物性思考或繁殖本位主義來面對人生,會替現代人製造大量粗重煩惱:全球人口明明過剩,依舊焦慮他人不婚不戀不生。性侵害、性交易、離婚、墮胎、棄養拒養不養等問題嚴重又普遍,依舊焦慮世界上有人不從事性行為、不過性生活。僧眾或其他獨身人口比例明明相當低,依舊焦慮單身人口會阻斷個人的求偶成功或然率。

回到問題的基本面:為什麼一個本身已婚或未婚的現代人會有攻擊「當下沒有進入任何異性戀性關係」的他者的心理需求並且進而實施網路霸凌行為?世界上有大量本身有擇偶需求卻苦無對象的異性戀者,為何這群男女異性戀者不直接鎖定彼此為對象,卻要將火力向外對準沒有擇偶需求的他者狂發呢?為何已婚的老生代不直接鎖定本身有擇偶需求的異性戀者勸婚勸生,卻將火力對準沒有擇偶需求的新生代狂發呢?

其中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攻擊者對這群本身有擇偶需求的單身男女「不看好」或這群本身有擇偶需求的單身男女「互相看不起或看不上眼」,或者老生代對這群單身求偶異性戀者根本不抱任何傳承期待──出於繁殖本位主義,經過種種考量,認為這群「本身有擇偶需求又苦無對象的異性戀者繁殖條件不夠好,根本不值得攻擊或遊說」,所以火力全開、直接對準他們心目中「應繁殖而不繁殖、沒有繁殖意願又偏偏遺傳條件較佳」的其他不婚不戀不生者激烈攻擊。

回到居士非常直接坦誠地提到的「異性戀者對同性戀者有敵意,是因為他們會減少交配機會和選擇性,不利於生育繁殖」的觀點。那代表一種曖昧難言的潛在微細心理認知:「我們認為,想婚配生育卻找不到對象的大量異性戀者本身繁殖或遺傳條件不夠好,所以我們不會攻擊或誘惑他們。我們想攻擊或誘惑的是明明本身繁殖或遺傳條件夠好、卻故意不繁殖的同性戀者。」換句話說,少數異性戀者會主動攻擊同性戀者,是因為內心深處肯定同性戀者的繁殖或遺傳條件夠優秀:從非常深層細微的複雜念頭造就由愛生恨的典型情緖反應模式。

這類從繁殖本位主義出發的思考模式也可以適用到同性戀者以外的其他任何單身人士或不婚不戀不生者身上。同樣是基於類似煩惱心理,故意找持守梵行戒的神職人員攻擊,以負面方法彰顯正面肯定:「明明條件很好,為什麼偏偏不生?」以俗諦來講,眾生起大煩惱的主因是內心無法理解為什麼世界上會有一群本身具有遺傳優勢條件的人不進行繁殖?哪怕人口大爆炸、社經資源不充裕又分配不正義、人類全體過度繁殖又過份耗竭地球資源,依舊萬分焦慮世界上有人不生育。

無論如何,從頭到尾真正被社會集體忽略的是「本身有擇偶需求又苦無對象的異性戀者」。社會或個人根本不看好他們、完全不在乎他們婚生繁殖與否,當然也就不關心、不過問、不攻擊──對不該攻擊的拼命攻擊,對應該加強關心婚戀狀態的「自願婚生且待婚待生的異性戀族群」卻丟在一旁毫不關心,更無從打從心底對之發起慈悲心或護念心:能慈悲、應慈悲、卻不慈悲。

不應攻擊而攻擊,理當慈悲卻不慈悲──

或許這也算是「另類打擊錯誤」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