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孕婦鬥嘴?
「我要當舅舅了!」俱絺羅好高興。俱絺羅是個年輕氣盛的婆羅門,原本開開心心登門向剛懷孕不久的姐姐道賀,沒想到才進門看到姐姐的臉就犯了老毛病,跟她一來一往地辯論起來。這對姐弟從小吵到大,以前都是他辯贏,今天怎麼搞的,一直辯輸她?
俱絺羅覺得不可置信。「姐姐哪有可能這麼聰明?一定是因為她懷孕!絕對是她肚子裏懷的外甥智慧過人!母體被胎兒影響,兒子暗助媽媽,讓她無論怎麼辯都辯不倒!這小子還沒出生就這樣,要是長大以後還得了?我這個當舅舅的根本就罩不住嘛,面子往哪裏擺?」
身為婆羅門,思想程度與辯論本事就等於社會工作能力。俱絺羅在姐弟大辯落敗後深受刺激打擊,為了男性自尊,更為了傲慢心理,他決心加強思考辯論功力,就此出家當梵志去!
二、總為書痴狂?
俱絺羅離開摩伽陀國王舍城的故鄉,出國留學。他到南天竺國後就開始廣讀經書,非常用功。同學很好奇,不禁問他:「哇,你真用功!你的志向是什麼?你在學習哪部經?」「我立志要讀完梵志十八種大經。」俱絺羅認真地回答。「什麼?十八種大經?」大家聽了都嚇一大跳,「這麼多部經書,一輩子都讀不完啊!你說不定連一部都讀不完,怎麼可能全都讀過?」同學都不相信他辦得到,覺得只是口頭講講而已。
「你們信不過我?」俱絺羅傷心地想,「都怪我以前太驕傲,先是辯論輸給姐姐,出家當梵志又被大家輕視、侮辱!我發誓,從今天起,我再也不要剪指甲了!等到我讀完十八種經書那天才剪!」
同學們覺得這個新來的書呆子同學很不可思議。讀書就讀書,跟剪不剪指甲有什麼關係?眼看他當眾立下重誓,指甲愈長愈長、死都不肯剪,以後再也沒有人稱呼他的本名了,從此改叫他「長爪梵志」。
三、辯論當比賽?
就這樣,年復一年,以「長爪梵志」這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江湖渾號闖蕩婆羅門知識份子圈的俱絺羅名氣愈來愈大。他本來就是書呆,非常用功讀經,再加上自幼與姐姐經年累月切磋辯論技巧、底子深厚,從此打遍天下無敵手,不管怎麼辯都贏。不論方式用譏笑、諷刺、或正經論辯,也不論內容是法非法、應該不應該,實在不實在、說有說無且立且破,總之,只要他出馬就辯贏。他就像是動物辯論大賽會場上的大力狂象,不論面對什麼對手都一個胖腳下去踩死,全南天竺沒有人奈何得了他。
人,基本上是執著名利的動物。摧伏諸方論師的長爪梵志大大出了名,有社會肯定背書、找回喪失已久的自信心的俱絺羅終於決定動身出發返鄉。入境後他逢人便問:「我姐姐現在住哪?她生的兒子過得怎麼樣?」地方父老一提到這個熱門話題就來勁:「說到你姐姐生的兒子,真是不得了!他八歲就把拿到手的所有經書讀完,長到十六歲已經在辯論議事上贏過地方上所有人。後來他遇到釋迦族的出家人,一個姓瞿曇的師父,就直接出家給他當弟子了!」
「什麼?我外甥出家了?」長爪梵志一聽,心裏的驕慢習氣又發作了。「不可能!我不相信!」他不禁脫口而出,「我姐姐的兒子那麼聰明,聰明到還在母胎就辯贏我這個了不起的舅舅,那個瞿曇是用什麼詐術把他騙去剃頭出家的?」他氣急敗壞地罵完,二話不說就往佛陀的精舍衝過去。
四、辯不贏佛陀?
長爪梵志到了精舍,一進門就看到剛剃度受戒不久的外甥舍利弗站在佛陀身邊,正拿把扇子替佛陀扇風。
長爪梵志按照婆羅門出家人的禮節問訊完就坐,心裏開始打妄想:「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一切執可轉,哪個是諸法實相?哪個是第一義?性是什麼?相是什麼?何謂不顛倒?」他坐著東想西想,就像在大海裏潛水一樣,愈想愈深奧,愈想愈不可自拔,偏偏找不到任何一個法是實實在在可以入心的,繞了一大圈又想回頭,想到姐姐生下來的出家兒子、聰明絕頂的寶貝外甥。「奇怪,他到底是講了什麼理論、道理,有本事收到我姐的兒子當徒弟?」這麼想著,長爪梵志終於開口了。「瞿曇!我告訴你,我不接受一切法!」
佛陀看著他,反問:「你不接受一切法。你接不接受「不接受一切法」這項見解?」
長爪梵志畢竟是思想家,是辯論場子上一匹才見鞭影就有動作的上等好馬。他一聽就懂,知道這次遇上了高明行家,自己已經輸了。佛陀這一問打掉他的貢高我慢心,令他當場慚愧地低下頭。他想:「佛陀一問讓我墮於下風,身陷兩種落敗地位,一粗一細。要是我回答說我接受的話,自我矛盾,大多數人都能理解「既然自己宣稱不接受一切法,怎麼又同時接受該見解」的說法有問題,等於是現前妄語,屬於比較粗的失敗。另一種失敗比較微細,大多數人都無法理解,我比較禁得起,比較不丟臉!」這麼想著,長爪梵志深呼吸一口氣,開口回答:「瞿曇!我不接受一切法,當然也不接受「不接受一切法」的見解!」
佛陀看著他,再度反問:「你不接受「不接受一切法」這項見解,等於什麼都不接受,什麼思想立場都沒有,跟大家一樣,那有什麼好拿來抬舉自己、心生驕慢?」
五、辯不如不辯?
長爪梵志本來就只是希望兩輸當中取其輕,保留最後的顏面而已,被這一問更加無地自容了,反而對佛陀生起恭敬心與信心。他想:「我明明從一開始就辯輸了。佛陀不當場強調我輸,不講誰是誰非、誰對誰錯,還根本不以輸贏為意。佛陀心地柔軟,天下第一清淨。既然能夠寂滅一切世間議論,必定是證得甚深大法的覺悟者,是一位值得恭敬的大修行人!」
這是長爪梵志的婆羅門辯論人生的極致顛峰一辯。佛陀說法斬斷他的外道邪見,令他當場遠塵離垢,法眼清淨。在一旁服侍的舍利弗在聽聞佛陀說法的當下證得阿羅漢,長爪梵志也就此出家,證得羅漢果位。
原典出處:《大智度論》《舍利弗本末經》
-修行筆記-
一、論云:「佛欲導引如是等大論議師利根人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世智辯聰之人是利根或鈍根?知識份子是不是適合修行學佛的上根利智者?
二、舍利子(舍利弗)在母胎即聰明過人,甚至影響母親的思考言行表現。胎兒的品質優劣究竟受哪些因素影響?母親本身的修養、特色、人格特質?父母雙方的遺傳基因?母親或家人在懷孕期間實施的胎教?胎兒本身的宿世修行與累劫習氣?還是複雜難解、多生累劫的母子共業表現?
三、慢心是常見的煩惱,基本上可大致區分成七種慢:(一)慢,對人的優劣比較判斷符合現實情況,但是起優越感。(二)過慢,與別人一樣卻以為自己優勝,別人勝於自己卻以為平分秋色。(三)慢過慢,別人勝於自己卻以為自己更勝於別人。(四)我慢,執著有「我」、「我所」而生起優越感。(五)增上慢,尚未證得聖道卻自己對外宣稱己經證得聖果。(六)卑慢,輸別人很多卻認為輸很少,只差一點點。(七)邪慢,造下惡業惡行,還對成就惡法產生優越感。
慢心為什麼是煩惱?起慢心容易招致何等過失或禍患?
四、《楞嚴經》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所指「見」為何?教下以破「見」思二惑為出三界生死之出離正道,與禪宗「見」性成佛之「見」各何所指?「見」這個佛學關鍵字究竟有多少大異其趣的字義、語意、譯義、用意?
「我要當舅舅了!」俱絺羅好高興。俱絺羅是個年輕氣盛的婆羅門,原本開開心心登門向剛懷孕不久的姐姐道賀,沒想到才進門看到姐姐的臉就犯了老毛病,跟她一來一往地辯論起來。這對姐弟從小吵到大,以前都是他辯贏,今天怎麼搞的,一直辯輸她?
俱絺羅覺得不可置信。「姐姐哪有可能這麼聰明?一定是因為她懷孕!絕對是她肚子裏懷的外甥智慧過人!母體被胎兒影響,兒子暗助媽媽,讓她無論怎麼辯都辯不倒!這小子還沒出生就這樣,要是長大以後還得了?我這個當舅舅的根本就罩不住嘛,面子往哪裏擺?」
身為婆羅門,思想程度與辯論本事就等於社會工作能力。俱絺羅在姐弟大辯落敗後深受刺激打擊,為了男性自尊,更為了傲慢心理,他決心加強思考辯論功力,就此出家當梵志去!
二、總為書痴狂?
俱絺羅離開摩伽陀國王舍城的故鄉,出國留學。他到南天竺國後就開始廣讀經書,非常用功。同學很好奇,不禁問他:「哇,你真用功!你的志向是什麼?你在學習哪部經?」「我立志要讀完梵志十八種大經。」俱絺羅認真地回答。「什麼?十八種大經?」大家聽了都嚇一大跳,「這麼多部經書,一輩子都讀不完啊!你說不定連一部都讀不完,怎麼可能全都讀過?」同學都不相信他辦得到,覺得只是口頭講講而已。
「你們信不過我?」俱絺羅傷心地想,「都怪我以前太驕傲,先是辯論輸給姐姐,出家當梵志又被大家輕視、侮辱!我發誓,從今天起,我再也不要剪指甲了!等到我讀完十八種經書那天才剪!」
同學們覺得這個新來的書呆子同學很不可思議。讀書就讀書,跟剪不剪指甲有什麼關係?眼看他當眾立下重誓,指甲愈長愈長、死都不肯剪,以後再也沒有人稱呼他的本名了,從此改叫他「長爪梵志」。
三、辯論當比賽?
就這樣,年復一年,以「長爪梵志」這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江湖渾號闖蕩婆羅門知識份子圈的俱絺羅名氣愈來愈大。他本來就是書呆,非常用功讀經,再加上自幼與姐姐經年累月切磋辯論技巧、底子深厚,從此打遍天下無敵手,不管怎麼辯都贏。不論方式用譏笑、諷刺、或正經論辯,也不論內容是法非法、應該不應該,實在不實在、說有說無且立且破,總之,只要他出馬就辯贏。他就像是動物辯論大賽會場上的大力狂象,不論面對什麼對手都一個胖腳下去踩死,全南天竺沒有人奈何得了他。
人,基本上是執著名利的動物。摧伏諸方論師的長爪梵志大大出了名,有社會肯定背書、找回喪失已久的自信心的俱絺羅終於決定動身出發返鄉。入境後他逢人便問:「我姐姐現在住哪?她生的兒子過得怎麼樣?」地方父老一提到這個熱門話題就來勁:「說到你姐姐生的兒子,真是不得了!他八歲就把拿到手的所有經書讀完,長到十六歲已經在辯論議事上贏過地方上所有人。後來他遇到釋迦族的出家人,一個姓瞿曇的師父,就直接出家給他當弟子了!」
「什麼?我外甥出家了?」長爪梵志一聽,心裏的驕慢習氣又發作了。「不可能!我不相信!」他不禁脫口而出,「我姐姐的兒子那麼聰明,聰明到還在母胎就辯贏我這個了不起的舅舅,那個瞿曇是用什麼詐術把他騙去剃頭出家的?」他氣急敗壞地罵完,二話不說就往佛陀的精舍衝過去。
四、辯不贏佛陀?
長爪梵志到了精舍,一進門就看到剛剃度受戒不久的外甥舍利弗站在佛陀身邊,正拿把扇子替佛陀扇風。
長爪梵志按照婆羅門出家人的禮節問訊完就坐,心裏開始打妄想:「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一切執可轉,哪個是諸法實相?哪個是第一義?性是什麼?相是什麼?何謂不顛倒?」他坐著東想西想,就像在大海裏潛水一樣,愈想愈深奧,愈想愈不可自拔,偏偏找不到任何一個法是實實在在可以入心的,繞了一大圈又想回頭,想到姐姐生下來的出家兒子、聰明絕頂的寶貝外甥。「奇怪,他到底是講了什麼理論、道理,有本事收到我姐的兒子當徒弟?」這麼想著,長爪梵志終於開口了。「瞿曇!我告訴你,我不接受一切法!」
佛陀看著他,反問:「你不接受一切法。你接不接受「不接受一切法」這項見解?」
長爪梵志畢竟是思想家,是辯論場子上一匹才見鞭影就有動作的上等好馬。他一聽就懂,知道這次遇上了高明行家,自己已經輸了。佛陀這一問打掉他的貢高我慢心,令他當場慚愧地低下頭。他想:「佛陀一問讓我墮於下風,身陷兩種落敗地位,一粗一細。要是我回答說我接受的話,自我矛盾,大多數人都能理解「既然自己宣稱不接受一切法,怎麼又同時接受該見解」的說法有問題,等於是現前妄語,屬於比較粗的失敗。另一種失敗比較微細,大多數人都無法理解,我比較禁得起,比較不丟臉!」這麼想著,長爪梵志深呼吸一口氣,開口回答:「瞿曇!我不接受一切法,當然也不接受「不接受一切法」的見解!」
佛陀看著他,再度反問:「你不接受「不接受一切法」這項見解,等於什麼都不接受,什麼思想立場都沒有,跟大家一樣,那有什麼好拿來抬舉自己、心生驕慢?」
五、辯不如不辯?
長爪梵志本來就只是希望兩輸當中取其輕,保留最後的顏面而已,被這一問更加無地自容了,反而對佛陀生起恭敬心與信心。他想:「我明明從一開始就辯輸了。佛陀不當場強調我輸,不講誰是誰非、誰對誰錯,還根本不以輸贏為意。佛陀心地柔軟,天下第一清淨。既然能夠寂滅一切世間議論,必定是證得甚深大法的覺悟者,是一位值得恭敬的大修行人!」
這是長爪梵志的婆羅門辯論人生的極致顛峰一辯。佛陀說法斬斷他的外道邪見,令他當場遠塵離垢,法眼清淨。在一旁服侍的舍利弗在聽聞佛陀說法的當下證得阿羅漢,長爪梵志也就此出家,證得羅漢果位。
原典出處:《大智度論》《舍利弗本末經》
-修行筆記-
一、論云:「佛欲導引如是等大論議師利根人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世智辯聰之人是利根或鈍根?知識份子是不是適合修行學佛的上根利智者?
二、舍利子(舍利弗)在母胎即聰明過人,甚至影響母親的思考言行表現。胎兒的品質優劣究竟受哪些因素影響?母親本身的修養、特色、人格特質?父母雙方的遺傳基因?母親或家人在懷孕期間實施的胎教?胎兒本身的宿世修行與累劫習氣?還是複雜難解、多生累劫的母子共業表現?
三、慢心是常見的煩惱,基本上可大致區分成七種慢:(一)慢,對人的優劣比較判斷符合現實情況,但是起優越感。(二)過慢,與別人一樣卻以為自己優勝,別人勝於自己卻以為平分秋色。(三)慢過慢,別人勝於自己卻以為自己更勝於別人。(四)我慢,執著有「我」、「我所」而生起優越感。(五)增上慢,尚未證得聖道卻自己對外宣稱己經證得聖果。(六)卑慢,輸別人很多卻認為輸很少,只差一點點。(七)邪慢,造下惡業惡行,還對成就惡法產生優越感。
慢心為什麼是煩惱?起慢心容易招致何等過失或禍患?
四、《楞嚴經》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所指「見」為何?教下以破「見」思二惑為出三界生死之出離正道,與禪宗「見」性成佛之「見」各何所指?「見」這個佛學關鍵字究竟有多少大異其趣的字義、語意、譯義、用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