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夏蟲語冰論尼戒


在書店遍尋佛學參考常用的外國字典找不到,竟發現一本研討比丘尼戒的大陸書。作者的身理性別是男眾,社會身份是在家眾,一生沒持過半條比丘尼戒而大書特書比丘尼戒這點引起我的興趣。

知見部分我不想讀,全部跳過。歷史想像或考古鑽研與真正出家持戒是兩碼事。我覺得有意思的是他簡短數頁的私房研究結語:一、佛教界非常重男輕女,比丘尼的地位遠遠不如比丘。二、萬分感謝在寫書的辛苦過程當中母親無微不至地親自照料衣食等生活起居。

花幾年研究尼戒又出書,結論依舊是支持女眾行淫欲走入家庭,沒有半分支持女眾出家成道、嚴守梵行、轉女成男、直至成佛為止的意思。這個,就是學術研究與實際修證的距離;佛經上的譬喻叫「說食不飽」,華人成語典故則比方成「夏蟲語冰」。

執著女眾非要實踐情欲人生、懷孕生產(西方心理學上所謂「戀母情結」的諸類心態之一)者本來就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完全反對人類中的女性成員出家,甚至愈把佛學當世學研究就愈反出家。

戀母情結與梵行女身站在生物學與心理學上的對立面,至少在凡夫位上的確如此。世俗兒女一般到等到母親老朽不堪、養老成本太高、連家事都做不動時才會力挺母親出家以節省養老支出(註:台灣的養老成本高到驚人。私立養老院的基本月費幾乎是大學生月薪的一至兩倍,若再另計夜間看護或二十四小時全天專人護士或外籍看護人員的額外支出或醫藥費,據稱照顧一位老人的單月開銷至少高達新台幣七、八萬元不等)。對於女體,父權社會在將她青春貌美的性價值、冒死生育的受孕價值、操勞無償的家務勞動價值等三方面動物性功能利用完以前,通常極不甘心放手她出家現比丘尼身。人類究竟是注重文化文明價值多還是注重生物欲望本能多倒是值得從事跨科際研究……

家族中真正有女性家人出家的男眾居士多半非常謙遜、低調、自制。他們常常有機會與比丘尼相處,很了解比丘尼出家前後的改變與心路,對現代比丘尼的修行生活較有實際認識與了解,反而很少以在家身論述出家戒。真正學佛的佛弟子知道不如法、不會去做。本身不算正式佛子或沒出家體驗者倒是寫出不少研究出家戒律的書:愈研究愈反出家,愈研究愈熱愛情欲,愈研究愈加速末法時代白衣升座趨勢,愈研究愈認為女眾當媽媽、當女優、或從事性工作都比出家好。若如此,耗費社經資源研究大半天後只是回歸上古性崇拜文化或父權社會的女性刻板角色,研究還不如不研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