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沒?」當然是台味十足的打招呼。
「吃冰沒?」會不會是台灣冰品甜飛上國際舞台的招牌秘訣呢?
先來一客實證!
談到冰,我是正宗台灣冰品世家子孫。原民祖父母賣手工把卜冰,祖母賣水果原汁搖搖冰,自幼全家吃刨冰、棒棒冰、一口冰、小美冰淇淋、……上電影院必吃甜筒或雪糕。台灣冰吃不過癮,三十多年前就迷上道地日本抹茶冰淇淋。當時的日本傳統抹茶點心都有濃重的抹茶苦味、香味,與現今全家抹茶霜淇淋已經具備日台雙口味整合後的新式現代口感與年輕風格很不同。
是的,我決定親自比較前後跨三十幾年的時間又跨台日兩地空間的味覺幻妄生滅。為了寫出一篇我對台灣奶素冰品打入國際冰品市場的國際商務想像,破天荒點了一客「純奶素無蛋抹茶相思豆晶凍風味霜淇淋美學」當正餐,準備書寫一個消費者單純的食後感言。
這麼好吃的台灣冰,我找不到它沒在國際舞台大紅大紫的任何正常理由。
再補充素食理論!
自古漢傳佛教不食蛋。尤其在欠缺現代科學技術、生物知識、養殖控管而量產受精卵的古代,蛋一向被排除在素食的定義以外。牛奶則不同。由於世尊在六年苦行後示現受牧羊女供養羊奶,經典、法語、開示又充滿許多與牛奶相關的譬喻(例如,以天台判教而言,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的奶製品進程來譬喻佛法就古今馳名),甚至許多儀軌也明文允許以乳供養來供養諸佛菩薩,只要不虐牛、不害牛、不屠牛、不殺牛、不吃牛,視乳牛如家庭成員(牛也是毛孩的一種),並且運用符合人道精神與動保標準的自由放牧方法(花蓮現成就有),牛奶並不在禁食之列。晚近佛教界出現部分嚴禁乳品的聲浪的主要原因是現代化牧場的黑心虐待剝削養殖手段及任意施加大量化學藥劑與黑心飼料的不當作為與古代自由放牧傳統落差太大。
冰品究竟是奶素或奶蛋素,其牛奶來源是否來自符合現代護生動保標準的良心放牧牛隻,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市場大小。素食者可能會介意是否符合漢傳佛教的素食定義,非素食者則可能更在乎潛在的鳥類傳染型流感的致病風險,不論吃不吃素都有可能重視動保水平。因此,奶素冰品的市場遠比奶蛋素冰品大得多。歐洲冰品(含全球聞品的德國品牌在內)與日本冰品多含蛋,美國冰品則兩者兼有(奶素比例較低),台灣冰品反而相對具有發展奶素冰品的優勢。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以口味而言,台灣冰品或許也能為台灣農業與台灣食創文化另闢國際出路。日本抹茶口味走天下,台灣有的是阿里山高級茗茶,在地茶種少說也上百種。歐美靠藍梅、黑梅、櫻桃、覆盆子等當地水果研發出的高級冰淇淋熱賣全球,台灣是水果王國,光香蕉、芒果、木瓜、鳳梨、西瓜、芭樂、百香果、……等亞熱帶水果口味就相當別具特色,不但與寒帶水果在風味上有效作出區隔,組合變化又多。
以美食文化聞名全球的台灣,想變化冰品口味一點也不難。花香能入冰,咖啡香能入冰,連太陽餅或芋圓、薯圓、粉圓、方塊酥、月餅等點心也能入冰,充滿可能性。甚至也不是佛法上所謂「味識本妄,騙騙舌根而已」之類的生活觀行問題,眼下溫室效應要迅速逆轉回三十年前的涼快程度很困難,冰品不只是好吃而已,說不定還能免於大量人口熱死而成為醫療上「以食當藥」的天然方便法門!
行文自此,且收歸心宗:「吃冰的是誰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