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仙
深山住著五個修仙的道人,四個專攻修行,一個負責當侍者。一天,侍者出門採水果、打水,一不小心睡過頭,錯過吃飯時間。其他四個人餓到心生煩惱,等侍者一回來就開罵:「你做事怎麼這麼馬虎?你這副德行只配當低級咒師,無法升等修仙!」
「啊……我……這……」侍者聽了心裏難受,獨自一人走到河邊翹起一隻脚,一個人陷入憂思:「我辛苦這麼久,只不過錯過一頓飯,竟然就得罪四個前輩,坐喪修仙的機會!」
他胸悶鬱結,當場身亡。人一往生,翹起的那隻腳上的七寶鞋就隨地心引力滑落,沉進緩緩流動的河水裏了。
二、稱王
侍者往生後轉世到咒師家族,長到十幾歲時跟朋友在路邊玩遊戲,遇見一個擅長看相的梵志,預言他以後會稱王。「孩子,你有王者之相,不應該跟一般咒師家庭出生的小孩玩在一起。」
小童:「稱王?我只是咒師的孩子,哪有王者之相?」
梵志:「依我薰修的經典,你的儀容、外形、身體都跟讖書符合,應該沒錯。切記,深思我說過的話,誠實無欺。國王駕崩後一定會將王位禪讓給你。」
小童:「是嗎?那請你保密。如果未來此事成真,念你恩德,必有重賞!」
梵志講完預言就連夜逃亡,躲到國外去了。過不了多久,國王真的如其所言駕崩,群臣也真的將小童奉請入宮、拱上王位。小童稱王以後稟尊先王教法、不違國典,領導出太平盛世,非常受百姓愛戴。
三、毀約
遠在國外的梵志觀察天文地理,幾番推算,知道小童理應已經順利稱王了,立刻返國進宮求見。小童國王一見恩人非常歡喜,毫不考慮就答應梵志的兩大要求:第一,日常生活穿衣吃飯作息都與國王同步,不分前後;第二,國家大事跟國王一起參加並做出決議,不得由國王片面決定。然而,梵志突然介入政務又輕慢群臣,讓文武百官積怨在心,紛紛上諫國王廢誓毀約,停止讓梵志干涉朝政。至於如何「廢誓毀約」?國王先吃飯,不要等梵志,故意違背諾言。如此一來,梵志勃然大怒,當場跟國王大吵一架,高聲辱王:「呸!你這個咒師家庭出生的小孩子,不知義理,不顧恩情,違背誓言!」
在原始落後的王權時代,辱王是足以殺頭的重罪,跟視領袖為公僕的現代民主國家相反。群臣一聽梵志出言不遜,集體表奏要依法論罪斬殺梵志,但國王慈心不忍,堅持只要把梵志流放出境就算了。
四、流放
失去王寵的梵志被流放異鄉,只好投靠外國梵志。外國梵志發現梵志已經把經典都忘光了,無法做梵志的工作,就命令他放牛耕田,管理奴隸。原本跟國王平起平坐的梵志淪落至此,心理不平衡,鎮日虐待奴隸出氣。奴隸痛苦難忍,想投河自盡一了百了,意外在河床撿到一支七寶鞋。「這支鞋送誰好呢?」奴隸不想死了。「要是送主人,主人又對我沒恩惠;要是送父母,父母就拿去賣錢換食物;不如送虐待我的壞梵志巴結他好了。」
梵志從奴隸手上拿到七寶鞋,想用來巴結小童國王,獲得特赦。沒想到沒送沒事,送了事更多;國王跟群臣開會表決要不要原諒被放逐的梵志,群臣開條件要求要再補上另一支,以「一雙七寶鞋獻給國王」當成免罰條件。梵志聞言傻眼:「還要另一支?上哪找去?」只好知難而退,又回到外國梵志身邊管理奴隸、每天種田。
五、溯源
「小奴,你之前那支鞋子在哪撿到的?」
「在河裏。想跳河自殺時發現的。」
梵志為求王寵,親自到河岸搜尋,逆流上行一路辛苦,竟然在河川上游發現一朵奇特的千葉大蓮花。「好特別的大蓮花!萬一沒鞋,碰碰運氣獻上這朵花試試,說不定可以讓國王再度寵信於我!」他才摘起這朵奇花,抬頭便見不遠方的大樹下有四個修仙的道人,走上前就問訊行禮。
「你是誰?從哪來?」道人們問。
「我失寵於王,上供一支七寶鞋還不足以贖罪,特地溯流而上找另一支!」
「你只是一介普通的梵志學者,應該懂得進退!當今國王上一世是我們的侍者,跟我們一起修行。你為什麼起大瞋心罵他出身在卑下的咒師家族呢?你造這麼大的惡業,小心被他咒殺!今天我們暫且不追究你的過失,你看,」仙人們出手遙指河邊大樹腳下的坐位:「你的國王,也就是我們的侍者,上輩子翹脚含恨而終,一支寶鞋墮水漂流,另一支寶鞋還在他的遺骨腳上。你自己去拿,還給他!」
「好!太感恩了!」梵志聞言欣喜若狂,飛奔到侍者遺骨坐化處取下另一支七寶鞋,達成王臣共同開出的條件,將功贖罪,終於回復到以前在國王心目中的第一寵位……
原典出處:《生經*佛說五仙人經》
-修行筆記-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吾身是;四仙人者——拘留秦佛、拘那含文尼佛、迦葉佛、彌勒佛是也;其梵志者,調達是也。」
一切仙道會歸大仙人道,佛佛道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