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雜阿含經》法語選錄(四十)

101

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岸菩提樹下,成佛未久。爾時,世尊獨坐思惟,而作是念:「夫人無敬心,不能恭順於其尊長,不受教誨,無所畏憚,縱情自逸,永失義利。若如是者,眾苦纏集。若人孝事尊長,敬養畏慎,隨順不逆,所願滿足,得大義利。若如是者,觸事安樂。」復作是念:「一切世間,若天、若人,若天世界、若人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有生類中,若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勝於我者,我當親近,依止於彼,供養恭敬。遍觀察已,都不見於世間人、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有勝於我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我依止。」復作是念:「我所覺法,我今應當親近、供養、恭敬、誠心、尊重。何以故?過去諸佛,一切皆悉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斯法,未來、現在諸佛,亦復親近、依止斯法,供養、恭敬,生尊重心。我今亦當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親近、依止、供養、恭敬、尊重於法。」

過去現在諸如來,未來世中一切佛,
是諸正覺能除惱,一切皆依法為師。
親近於法依止住,斯是三世諸佛法,
是故欲尊於己者,應先尊重敬彼法。
宜當憶念佛所教,尊重供養無上法。

102

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惡業,獲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念處。云何名為四念處耶?觀身念處、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若人不修四念處者,為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若離聖道,即遠離甘露。若遠離甘露,則不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我說終不能得離於一切諸苦。若修四念處,即親近賢聖法者,若親近賢聖法,即親近賢聖道。若親近賢聖道,即親近甘露法。若親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即說離苦。

唯此道出要,斯處可精勤,
欲求遠離苦,唯有此一道。
若涉斯道者,如鶴飛空逝,
釋迦牟尼尊,逮得於佛道。
一切正導師,當以此覺道,
顯示於眾生,常應數數說,
咸令一切知,生有之邊際,
唯願說一道,愍濟諸眾生。
過去一切佛,從斯道得度,
未來及今佛,亦從此道度。
云何名為度?能度瀑駛流,
究竟於無邊,調伏得極淨。
世間悉生死,解知一切界,
為於具眼者,宣明如此道。
譬如彼恒河,流赴於大海,
聖道亦如是,佛為開顯現,
斯道如彼河,趣於甘露海。
昔來未曾聞,轉妙法輪音,
唯願天人尊,度老病死者,
一切所歸命,為轉妙法輪。

103

剎利二足尊,種姓真正者,
明行已具足,人天中最勝。

104

處靜有敷具,應斷於結縛,
若不能愛樂,還應住僧中。
恒應正憶念,調根行乞食,
具足禁戒者,應至空靜處。
放捨於怖懼,堅住於無畏,
斷除憍慢者,堅心處中住。
如是我所聞,不應懷疑惑,
一千阿羅漢,於此斷生死。
學者二五百,千一百須陀,
隨流修正道,終不趣邪徑。
不能具宣說,諸道得果者,
所以不能說,畏懼不信敬。

105

第一梵身天而說偈言:

今於此林中,集會於大眾,
是故我等來,正欲觀眾僧,
不以不善心,壞僧破和合。

第二梵身天復說偈言:

比丘誠實心,宜應務精勤,
猶如善御者,制馬令調順,
比丘亦如是,應制御諸根。

第三梵身天復說偈言:

譬如野馬被羇繫,拔柱蹋塹安隱出,
諸比丘等亦如是,拔三毒柱斷欲塹,
世尊導師之所調,能出是等大龍象。

第四梵身天復說偈言:

諸有歸依於佛者,人中捨形得天身。

106

夫人生世,斧在口中,
由其惡口,自斬其身。
應讚者毀,應毀者讚,
如斯惡人,終不見樂。
迦梨偽謗,於佛賢聖,
迦梨為重,百千地獄。
時阿浮陀,毀謗賢聖,
口意惡故,入此地獄。

107

(略)

108

(略)

109

牟尼弟子大羅漢,有大威德具三明,
得盡諸漏知他心,能現神變化群生,
如是聲聞甚眾多,是故汝今宜恭敬。

110

三十一出家,爾來過五十,
推求諸善法,戒定行明達。
一切諸世間,不知實方所,
況知實法者?若修八正道,
能獲於初果,乃至第四果;
若不修八正,初果不可知,
況復第四果?我於大眾中,
說法師子吼,如此正法外,
亦無有沙門,及與婆羅門。

大悲梵世尊!體同真淨寶,
有大神通力,火出自然身,
千㲲用纏身,內外二不燒。

《別譯雜阿含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