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一場時空界線不明確、參與群眾不固定、內涵多元龐雜、眾說論述紛紜無有定見的近代華人全民運動。但是,五四運動留下的震撼式文化思考卻深深影響漢傳佛教的教義詮釋、弘法實務、入世主張,其引爆的多元思潮匯流激盪迄今仍廣泛影響宗教界的教義詮釋與社會功能,直到現在。
時空背景是戰爭中的地球。在帝國主義侵略下戰敗的中華民族文化處於困局,困局激發民族救亡圖存奮鬥思想,思想引爆思潮變局。然而,五四運動的盲點在落入以國族分化「全球人類」此族群整體的老舊國族主義思想。在各國菁英交相剝削國內外基層平民的帝國視野下,文明不是全人類共有共用的文化資產,而是比拼強弱的國族競賽。
1890年代,康有為主張「中體西用」,保住民族文化本位。相反的,1910年代前後的胡適主張「世界化」或「新文化運動」則指全盤西化(等於充分世界化)。他認為舊中國文化隋性太強,保守派不可取,中西文化折衷論只是頑固勢力的烟幕彈,侈談創造,以為西化派是唯一可行方案。胡適反儒排佛,認為儒教與佛教均已失去生命力,與現實生活無涉。他預言各國發展的前途未來必在民主化與科學化,將儒學孔教類比為西方中古宗教,推廣中國本位的全面現代化。中華文化與西洋文化的文化競賽一直是現代佛教弘化路線的核心爭議所在,不同比重與不同詮釋開展出豐富多元的現代法門。
五四運動從戰敗的國恥中重建民族自尊。If it doesn’t work, we must change;「改變」成為全民共識,問題在如何改變與改變的內涵為何。傳統派、復辟派、帝制派、封建派在學運、工運、商運、戰敗割地賠款後終告全盤失敗,國父革命建國成功,從思想到體制的全盤反省及路線調整於焉定調,成為從國家機器到公民群體的全盤重整,一場價值系統具備量變與質變的大整頓。
現代化是否是帝國主義殖民化的意識型態包裝?定位於民族身份或人類身份?放眼全球或框限國族?打倒孔家店或重新詮釋充分現代化且適應現代社會的儒家思想?1919-1949三十年,白色西化(胡適版的新文化運動)失敗。1949-1979三十年,紅色西化(陳獨秀版的新文化運動)亦告失敗。民主、科學不是人生現實問題的唯二解藥;非主流論述(蔡元培版的新文化運動)主張的人文、本位、自新思想重新被檢驗與正視。在狂熱追逐民主、科學、經濟發展後,人文價值重新被重視。戰時重創的宗教界開始復甦,與之前不一樣的是,宗教界也修正態度,正面肯定民主、科學、經濟發展等現代俗諦價值。
華人世界中,現代公民社會的形成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傳統與中華文化被重新檢驗,新舊文化從對立到互融,框限於四書五經(文學、哲學)的舊版華人教育漸漸與現代社會的科學、民主、美學、自由、正義等價值思想接軌。宗教界的現代弘法方式反應科學、哲學、美學、玄學的取捨與辯證及歷史使命感
與人生價值觀的結合。
對人生、人心、價值、信念、人生觀的疑問也帶來對傳統性別分工模式與性別歧視觀念的全面反省。婦女地位提昇、婚姻觀改變、女權思想散播、女性意識抬頭、女性主義與女權運動成為社會常識、女性知識份子階級大量產生、婦女解放帶來性別主流化相關立法……種種時代變化都令女性神職人員或女性出家眾的特色與風貌大不同過往。最明顯的改變是,男性神職人員不再是唯一對宗教教義系統進行詮釋的有權詮釋者。
五四運動過程漫長,引領漢文化圈對文化定位、文化心理、文化啟蒙、文化選擇、文化取向、文化價值、文化模仿、文化創新、文化論述、文化評判、文化論戰、文化繼承、文化比較、文化評估、文化倡議、文化緊張、文化批判、文化啟蒙、文化傳播、文化反省、文化殖民、文化對立、文化整合、文化融合、文化調和、文化保留、文化革命、文化運動、文化吸收、文化同化、文化型塑、文化建構、文化建設、文化轉型、文化史觀、文化認同、文化關懷、文化意蘊、……各方面不同的討論與理解。文化理解的不同也同時造成文化體制的不同建構。
文化體制的不同建講,在東西方的傳統知識體系內以對立的二分法做為學術思想建講與論述基礎,這種「兩極性」的傳統對立特色也反應在範圍廣泛的五四文化反省層面上:美學教育與宗教教育、孔教與反孔、崇儒與反儒、崇孝與反孝、復古與反古、禮教與反禮教、道德與反道德、倫理與反倫理、迷信與反迷信、傳統與反傳統、宗教與反宗教 受洗入教與反基督教、西化與反西化、現代化與反現代化、世界化與反世界化、民主科學與反民主科學、學運與反學運、政治運動與反政治運動、青年運動與反青年運動、個人主義與民族主義(反國粹與反民粹)、愛國主義與反愛國主義、民族傳統與民族革命、宗法封建與反宗法封建、傳統文學與革命文學、傳統教育與教育革命、好古復古與全盤西化、文藝復興與文化革命、文言文與白話文、自由主義(思想自由/學術自由/戀愛自由/婚姻自由)與社會主義、封建奴性與反封建奴性、階級性與反階級性、……在相當程度上,在二元對立光譜上的立場不同不僅造成不同
佛教宗派的入世深淺及弘化方便特色不同,也會影響群眾或信眾對不同道場的評價與態度。
漢傳佛教在兩岸分為左翼與右翼兩種系統,各自發展,依國情做出完全不同的現代化修正。儒學道德教育重新被強調,再度混雜入傳教內容,甚至以世俗化倫常當成推翻或否認戒律的理由。「中體西用」的觀念成為佛教界辦學、興學、建立現代化教育體系的核心理念,學校開始重拾五四教育改革中被廢止的校園讀經(閱讀經書或背誦古籍)課程,作為道德人格教育的補充教材。
五四運動非常重要,它是了解現代佛教發展大趨勢的思潮背景下手處。這場跨百年的文化價值系統修正還沒有結束;或許,再一百年也不會結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