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宗教世俗化(十七):寺產之爭


在台灣,寺產淪落成俗產的歷史共業問題是根深蒂固的結構性老問題。

一般而言,不論寺廟大小,不論寺產上兆上億或土地與建物合計市值才幾千萬,只要住持法師老了、病了,來自台灣民間世俗勢力的奪產之爭就會上演。

一般而言,寺產淪落成俗產的問題在台灣民間很嚴重,一世紀以來如此(改成私人住宅或世俗營業場所最常見)。這也是為何清末、日據、兩次世界大戰、國民政府接收迄今有大量古老寺廟「平空消失」的原因;高比例淪為俗人所有的俗產。以下是最常見會想將寺產轉化成俗產的人:

一、法師的俗家親眷。生前不護持法師,等法師往生後打官司爭繼承權。

二、法師的俗家弟子。俗家弟子並非百分之百具足正見,爭到寺產再拆掉重建或變更地目的例子相當多。

三、有利害關係的地派人士或久住當地的居民。

四、涉及法子、法嗣、傳承之爭,對寺產有企圖心的人士。

危機即轉機。寺產與財務既然成為焦點,正好運用因緣整合資訊或公開。寺產是三寶物,把範圍內涵界定清楚,提早準備盤點交接,避免大眾發心供養三寶、支持慈善事業所長期累積的社經資源淪為有心人士私用的私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