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1日 星期二

宗教世俗化(四十四):模仿症與附佛外道

二十多年前我在佛學社幹部任內讀完當時出版結緣的四阿含經選讀本,不是完整的漢譯版本,只是經過挑選的局部經文。二十多年後,難得重讀整部《長阿含經》,親自一個字、一個字細讀走完佛陀時代的「外道風景」後,我終於發現傳統漢文註疏、科判都不會談及的現代詮釋觀點:

「外道」或「附佛外道」只是對佛教的模仿症。佛陀作為宗教領袖,相好莊嚴,出身尊貴,解行一如,外道們對佛陀的反應是現代心理學場域或日常生活上非常常見的模仿症。凡人沒辦法擁有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正報,凡人更沒辦法擁有佛陀出色的身家背景條件、宗教領袖魅力、種種殊勝身口意表現。凡人嫉妒佛陀、想成為佛陀但「事實上」又沒辦法成為佛陀,最後外道就只能訴諸拙劣的模仿症,變成大量千古層出不窮的附佛外道。

人對人的模仿動機大分為兩大類:基於崇拜而學習或基於嫉妒而仿效。模仿症指的是第二種,出於嫉妒而仿效。嫉妒是想成為對象卻沒辦法成為對象、想取而代之的心理渴望,跟第一種基於崇拜而學習的心理動機不同。學習者對被模仿者有尊重,嫉妒者對被模仿者沒有尊重。嫉妒者要的是「成為」或「取代」,嫉妒心理無法跟恭敬心並存:嫉妒者想要的是「變成」對象本身;嫉妒者不可能也無法對嫉妒的對象產生恭敬心。以白話文表述的話,可以把模仿者的心聲簡寫為:「我想變成你,我想擁有你的外表、你的條件、你的生活、你的人際關係。我想當你,我不想當現在的自己,我怎麼可能尊重你呢?」學習者知道自己不可能等於對象、成為對象,知道不可能就能在能所對立的二元互動人際關係裏建立恭敬心。嫉妒者不一樣;嫉妒者心理上沒辦法接受自己不可能等於對象、成為對象的現實,表現出來的就是零恭敬心的競爭比較與下意識模仿。嫉妒跟學習不同,嫉妒帶有競爭、較量、與敵意,是附屬於瞋心類別的煩惱心所。

在現代網路社群上,經常有女眾上網求助網友一件事:被生活周遭的另一個女眾過度模仿而感到恐懼不安或噁心難堪。這類事件多到搜尋不完,而且當事人的陳述內容都很類似:突然發現生活上會相處、互動的另一個女性模仿自己的大大小小事情,一個接一個。通常模仿初期是模仿外表打扮、衣服、飾品、飲食、……這些,還不太會引起當事人反感。等到模仿中期變成模仿當事人的生活習慣、語言習慣、社交習慣、職業習慣、……,當事人就開始明顯察覺異樣。如果再拖下去不制止,最後模仿者甚至變本加厲到模仿當事人去結交類似條件的男朋友、未婚夫或者親近跟當事人交際圈雷同的對象;等進行到這個階段時當事人已經心理壓力山大,上網求助時甚至會用「變態」形容模仿症患者。很多網民針對這類事件的反應都是司空見慣、勸當事人別介意。

變態心理學有解嗎?一部分。嫉妒沒藥醫。嫉妒心理讓附佛外道成為附佛外道,無法下心受教也無法受持佛戒。然而,嫉妒產生的惡口、毀謗、謾罵、惡行惡狀全都在阿含教典裏留了下來。嫉妒型模仿症患者在潛意識裏自己知道自己不夠好才會不想當自己、想當別人,無法消化自我否定反而外現成針對嫉妒對象的否定。嫉妒心跟恭敬心在凡夫位上無法共存,一如外道無法忍受佛陀的弘法日常。由於嫉妒現象在宗教界太普遍,現代化道場裏盛傳「不招人嫉是庸才」一語;言下之意是有人嫉妒才代表是個角色、算個咖。

《長阿含經》旨在破外道,但破外道的代價是必須跟外道有互動:忍外道的瞋心、慢心、惡口、侮辱、毀謗、種種基於嫉妒比較心理產生的畸型言行。最後如是因、如是果,忍辱謙虛的佛陀還是相好莊嚴,侮慢嫉妒的外道還是高傲醜陋;佛陀還是佛陀,外道還是外道。

「基於崇拜而學習」或「基於嫉妒而仿效」在心理學上的實際差異臨床上放在佛陀的兩個堂弟身上非常明顯:前者造就阿難尊者,後者造就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是當時所有附佛外道裏最嫉妒、最瞋恨、也是模仿得最徹底的一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