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上課與法會


觀察一下,通常我們會發現,若循古法開研經、論教、參禪、靜坐的課程,參加者寥寥無幾;而辦場素食展、大朝山、大法會、大經懺,則人山人海、車水馬龍。這種現象已經幾十年了。對一個參與者而言,兩者差異何在?前者需要有一點點長期上課的定力與耐力,又要有一點點學養或腿功,要預習、溫習、思考、內化、發言、問答、背經書、寫作業、辦考試、交報告;後者只要當成是把逛百貨公司或交際活動的時間與體力暫時用在法事活動上,一個月或幾個月參加一次就好,不用溫習、也不用複習,更無庸背書考試,回家之後也不用改變生活習慣。

參加研經、論教、參禪、靜坐的課程,相對上心理感受度、內省度會很深刻、很深入--上課的人很快就會發現到,不論想要或不想要,他常常會不禁反省、觀照到佛學道理與現實人生的落差,心裏容易產生非常大的衝突、張力:「哎呀,經上寫不飲酒,可是我應酬要天天灌到醉;佛學教材講不邪淫,可是我忍不住偶爾背著妻子去外頭鬼混;慈悲心又不能殺生,可是我就是想把蚊子一巴掌打死啊!我就是喜歡吃大魚大肉啊!愛上酒家應酬的都是老煙槍、老酒鬼,要是改吃素又戒煙戒酒,從此就賺不了他們口袋裏的錢了,怎麼辦?」衝突來了,有的掙扎完,想半天,決定去受戒、學吃素,從此解決知行不合一的問題。另一些,也是大部分人的情況,則是一方面困於社會上持戒修行者是稀有少數,不持戒修行者是絕大多數的團體壓力,一方面也不太願意改,又不想再一直聽下去、學下去,增加衝突感,就乾脆回頭過老日子,換成每幾個月去大型法事活動裏懺悔、消業就好了,把課程停掉。

這兩種法門,修行上的根器與深度,事實上差異非常大。

往往我們會發現,能長期持續深入經藏、研習佛學、打坐參禪的人,很少能同時花天酒地;但是,也有完全只把教理當學問或迷信來從事純研究,把打坐當健身、時尚,與生活修持完全脫節的人。另一方面,若只是偶爾每隔幾個月、一兩年去參加佛事活動結個緣、懺罪消災的人,往往在生活上沒什麼重大改變;很少有能在家精進依教行持,既持戒又作定課,但忙到沒時間去上研經禪修的行者--或許有,但也十分稀有。

最重要的是,人可以自由選擇他當前的因緣適合的方式,各自隨緣,各得法益。應機施教,適應不同眾生、不同修行階段的不同需要,而各別施設不同教化法門,也是佛法的圓融與包容精神所在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