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兒少卡通與文創心理治療之可能性


故事即個案
編劇即情境
娛樂即治療
文創即教育

初發現難度超高的日本卡通片系列時,我十分訝異。以卡通動畫方法呈現恐怕至少要研究所以上層級的學者師生才有辦法全盤吸收、理解、消化、反饋的大量跨界資訊,不僅動畫功力要一流,幕後編劇群亦絕非泛泛之輩。

它的內容非常龐雜,交織盤錯的個別主題都有無限思考延伸空間: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犯罪行為與犯罪心理、自殺者與倖存者、鬼魂、惡夢、死靈、附身、心識離體、外星人、特異功能、東方宗教傳統及神話學、現代西方心理學理論、心理醫學史簡介、東西醫學研究特色對照、傳統中醫療法、臨床心理實驗及後續假說及現代理論的提出、相關學者專家主流論述簡介、基因工程、基因治療、生命的定義、研究倫理、學術界的研究競爭、科技發展(含人工基因創作所誕生的新品種生物)對生態環境的衝擊、客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跨鬼界靈界神界人界的對話可能性、……等等,複雜到看卡通幾乎等於邊讀學術論文邊回顧或比對實務經驗的動腦過程。

成人角色全是配角,分成三方對照組:學術界,宗教界,跨學術界與宗教界的科際整合(身兼宗教民俗神話學者與宗教師的身份)等三方不同立場,在面對、處理兒少問題時也有截然不同的視野與反應。主角則是三個具有不同的嚴重心理創傷經驗的女童與青少年,角色設定可愛且平易近人,戲劇張力相當強,對於年紀小的觀眾群應該也相當有吸引力。由於以動畫美學手法呈現漫長的心理諮商輔導及催眠治療過程,個案可看性也遠比一般以純文字陳述的課本高得多。

或許是出於日本本身的國族經驗與社會背景,該片提出的問題相當具有現代性,也非常尖銳,例如:

兒少時期的早期創傷治療如何定位?屬醫學、神話、或宗教?

人類精神狀態如何詮釋與定位?屬醫學、神話、或宗教?

政界與具備某類特異功能的宗教師之間的互動關係為何?

具有特異功能的兒童被物色、栽培為宗教師時,社會機制如何應對?

傳統的宗教師家族世襲制度在現代社會何去何從?

卡通動畫能做到結合醫療教育水準與社會衛教功能,跨界討論大量學術見解,對曾有類似人生經驗的創傷者有心理療癒功能,算是非常了不起的正面文創作品。

順便一提,防堵伊波拉病毒的衛教知識或生活常識若能以影像或影音等多媒體文創方法表達,資訊傳達的技巧簡潔直接到連幼兒、兒童、青少年、老人也能吸收、理解、遵守的程度,防治實務效果會不會遠遠超過傳統純文字性式的艱深書面或口頭陳述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