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得是無明定相,即是智慧,不名為癡。是故癡相、智慧相無異,癡實相即是智慧,取著智慧相即是癡。是故癡實相畢竟清淨,如虛空,無生無滅。
《大智度論卷八十》
菩薩觀諸法實相畢竟空、無所有、無所得,亦不著是事故,於眾生中而生大悲:眾生愚癡故,於不實、顛倒、虛妄法中受諸苦惱。
《大智度論卷八十》
此財物入諸法實相畢竟空中,不分別有利、無利,是故菩薩於受者不求恩分,於布施不望果報;設求報,若彼不報,則生怨恨。菩薩作是念:「諸法畢竟空故,我無所與;若求果報,當求畢竟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布施相。」是故不見有益,以畢竟空故;亦不見無益。
《大智度論卷八十》
菩薩得禪,心雖柔軟,安住尸羅波羅蜜故,亦不取聲聞、辟支佛地。是菩薩但作是念:「我應行禪波羅蜜,不為小乘涅槃,亦不為果報,但為度一切眾生故,說諸法實相。」
《大智度論卷八十》
是時菩薩正憶念諸法實相。持是功德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向聲聞、辟支佛地。
《大智度論卷八十一》
般若波羅蜜者,有二種:一者、觀諸法實相,於一切法中不見法相、不見非法相;二者、如所說行。人有懈怠心故,不能行二事;精進力故,能具足行二事。
《大智度論卷八十一》
菩薩住禪波羅蜜中,心調柔不動,能觀察諸法實相;譬如密室然燈,光照明了,是名「住禪波羅蜜生智慧」。
《大智度論卷八十一》
復有菩薩多行般若波羅蜜,知諸法實相,安住不動法中,一切世間天及人無能難詰令傾動者。
《大智度論卷八十一》
菩薩行般若,為無量國土一切眾生故持戒,不為一世、二世,如如、虛空、法性、實際住;以畢竟空相故,不取是戒相,不憎破戒,不著持戒。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生具足無分別戒」。
《大智度論卷八十一》
復有菩薩勤精進具足五波羅蜜故,行般若波羅蜜,得諸法實相,滅三業:身無所作,口無所說,心無所念。如人夢中沒在大海,動以手足求渡;覺已,夢心即息。是名「從般若波羅蜜中生第一精進」。如《持心經》中說:「我得是精進故,於然燈佛得受記別。」
《大智度論卷八十一》
持戒時,知戒能生如是今世、後世功德果報,是名智慧。復次,愛戒、持戒、破戒者,三事不可得,是名智慧。人有三種: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是菩薩思惟:「若我憎破戒及破戒者、愛戒及持戒者,而生愛、恚,則還受罪業因緣;譬如象浴洗已,還以土坌,是故不應生憎、愛。復次,一切法皆屬因緣、無自在者,諸善法皆因惡生;若因惡生,云何可著?惡是善因,云何可憎?」如是思惟,直入諸法實相:觀持戒、破戒皆從因緣生,從因緣生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畢竟空,畢竟空故不著,是名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八十一》
菩薩知忍辱果報,相好嚴身等。菩薩修忍,能障諸煩惱,能忍眾生過惡,能忍受一切深法,後得諸法實相;是時,行者心中得是無生法忍,即是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八十一》
菩薩入禪定,慈悲心力故,施一切眾生無畏;或禪定力故,變化寶物如須彌山充滿一切,雨眾華香等供養諸佛,及施貧窮眾生衣服、飲食等;或入禪定中為十方眾生說法。是名檀波羅蜜。此中隨禪定行身口善業,及離聲聞、辟支佛心,是名尸羅波羅蜜。菩薩入禪定,得清淨柔軟樂,能不著禪味;禪定力故,能深入諸法空,能忍受是法,心不疑悔,是名羼提波羅蜜。菩薩忍辱時,欲起諸三昧:超越三昧、師子奮迅三昧等無量諸菩薩三昧,不休不息,是名精進波羅蜜。菩薩禪定力故,心清淨不動,能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八十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