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9日 星期三

佛典故事:布施之德 Merit From Almsgiving Part4

 

「好了,沒你的事!」諸惡國王滿意了,開始向一切施王展開訊問。「一切施王,你不願我們造業,寧可棄國入林當修行人,日日與飛禽走獸大小動物一起娛樂度日,過著少欲知足的人生,在草地上吃水果、喝山泉就無比滿足,完全不想跟我們爭奪國土。可是,你不跟我們爭,我們全都很想跟你爭;我們有能力誅殺你、消滅你,你為何還願意回來?」

「哈哈,問得好!」一切施王像獅子王般露出微笑。「難道你們不知道我為什麼名叫一切施王?我想成就本誓願力啊!我為三大因緣回來這裏:第一,婆羅門需要錢,我的人可以幫他換得巨額賞金。第二,諸位國王公開懸賞,公開承諾只要看到我的人就重賞捉我的人,無論死活。第三,我本來就發願一切都布施眾生,也可以為眾生捨棄生命!各位想想看,這虛妄色身遲早會死,有什麼用?我棄國入山不是為自己害怕,是為免戰護眾生!你們心懷怨恨,我特地回來任憑宰割,心情隱定踏實,你們想動手就快動手吧!怨心起瞋心,怒火自攻心,像死灰埋活火,足以焚燒萬物!你們瞋恚心這麼強,死必墮地獄,因果業報像身中毒箭就一命嗚呼那樣迅速,時時刻刻心懷怨恨,心境無法寂靜!你們像眼睛痛的人視力不正常,對九孔流不淨、結構組織內容易像廁所一樣不清淨的身體萬般執著,才會一天到晚發脾氣!你們找錯敵人了!真正的強敵不是我一切施王,而是二十四小時跟在諸位左右的生賊、老賊、病賊、死賊!生老病死一輩子出兵攻打各位,各位無感,反而把生老病死當成好朋友、好親家!我也四大假合,各位也四大假合,我們一樣一輩子被生老病死攻打,各位對我生氣,不就跟各位自己生氣一樣嗎?諸位國王,你們不應該一直起瞋心!萬一各位實在非生氣、起瞋心不可,那也不要緊,想殺我快點殺,快點把你們允諾的巨額賞金交給苦苦等候的婆羅門。總之,我確定不要這條命了,絕不後悔!以此功德回向一切眾生跟我一樣獲得一切布施果報與一切布施善名!」

如果你當國王、當領導,一輩子自私自利只想圖利自己血親王族、只想自己親朋好友大富大貴大名大利大權大勢,一天到晚只想搞戰爭弄到更大塊的土地、剝削更多的百姓、欺壓更龐大的人口、把全世界都踩在自己腳底下當階級奴隸,突然面對一個人格特質完全相反的「同行」竟然願意為一個小老百姓去死,你會做何感想?自己是高坐王位、寧願天下百姓都去死以成就我自己的權勢功名;別人是放棄王權、寧願國王自己送死以成全一個小老百姓的低階底層家族生存;你會怎麼想?

當然是當下反觀自照,覺悟自不如人。

聽到這裏,大費周章興戰侵略的諸國國王一起下座合掌,敬禮一切施王:「希望大王您復位從政。您是端正正見、化導正法的大法王,我們只是貪戀政權的人間羅剎,性情暴惡的普通人而已。您是一切世間眾生依靠的慈悲父母、暗世明燈,我們只是心性弊惡、貪圖民利的世間大賊,喜歡亂訂惡法劫奪民間的私產。您住持正法,為世明鏡;我們一直推出惡法,欺世盜名,盲目不見自己的種種過失。我們罪孽深重,無故侵占您的國土、竊奪您的政權,早就應該生身活埋死於此地,會拖到現在無非是為了等您本人親自回來執政而已!我們認錯了,從今天起把一切施國還給大王,也將我們微不足道的身軀奉獻給您!」

於是,一切施王重拾王位,為改過遷善的諸惡國王開示演說種種法要,讓他們安住正法,定心、明心、淨心,再也不被邪惡的無明妄想習氣所控制。既然復權歸位,一切施王當下將國庫大量財寶布施給一路「護送」他返國的婆羅門,讓他平安回國安享晚年!


原典出處:《菩薩本緣經一切施品》


-修行筆記-

一、經云:「一切諸菩薩,為利眾生故,捨棄己身命,猶如草糞穢。」「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檀波羅蜜時,尚捨如是所重之身,況復外物所有財寶。」為何布施法門在菩薩道如此重要?

二、王權時代留下大量王族歷史、故事、傳聞,對於國家元首的書面評價遍及各類文本,史藉、文學、宗教文本更為大宗。這則故事的善王、惡王的對比遍及思想、言語、行為、統治風格、財產觀念、刑罰立場,乃至於「王民關係」更是直接提出天地懸隔的巨大比較:善王以菩薩立場為民付出、布施,惡王以私慾立場與民爭利、貪得無厭。一樣是領眾,大善大惡不同,因果亦不同!

三、領眾向來有「福大業也大」之說。領眾者如何善用假立名位施設修行?發願領眾者如何將修行願心與領眾事行圓滿整合?

四、「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階級權力問題是人類有史以來沒有解決過的共業問題,無論提出什麼哲學學派、修行理論、國家論述、主義思潮都無法解決人類後天施設的人為組織造就的身份階級差異與相應的資源分配不均。佛法如何以正法面對、處理、安置、放下這項千古不破的大共業?

五、為什麼一切施王與婆羅門「合謀」深入敵軍陣營,一個假裝被活捉、一個假裝活捉,卻不構成懸賞契約的「詐欺」或道德上的「騙局」?為何當因緣法相是一個自願犧牲生命解救小老百姓的菩薩國王與一個為保全身家性命假裝有能力捉住國王的小老百姓時,道德直覺上並不構成針對諸大惡王犯下的欺君之罪,相反的還變成感化惡王去惡向善的菩薩行誼?

六、經教在入中土前、入中土後最大的差別在於修行人敢不敢檢討王族、貴族、當權者的種種作為。早期的佛經有大量分別善王、惡王、正王、邪王的故事與開示,明顯針對領導者指出王權有是非對錯善惡好壞種種價值差異、高低評判,發展到宋元明清末流以後竟變成「吾皇萬歲萬歲歲」式的朝臣歌功頌德模式,對王族不敢依佛法教導、不敢依戒法要求、不敢依修行道德標準調整,反而演變成「民間拼修行、皇朝拼造業;阿婆生西方,皇帝下地獄」的奇怪現象。花一、兩千年巴結討好皇室的結果不但沒度到上流權貴階級,反而還顛倒「度」出上下齊反宗教、嫌棄宗教、否定宗教的無神論!愈是巴結討好愈度不到上流權貴階級,為什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