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愛從來不存在(女性化霸凌一百零四)


年輕時代的她知道我的家庭背景,很放心我不會對她有成見。一個人「放心」就會撤除社交面具說出在外人面前絕口不說的實話:「我羨慕你,你沒有媽媽。我寧願我媽自殺。」她是第一個、但絕不是最後一個身陷完全失敗的母女關係而公開羨慕「無母人生」的人。

天下竟然有人寧願人生沒有媽媽?我追問之下,她終於告訴我她的無奈與痛苦:

她與生母年齡差距很大,是媽媽晚婚、晚孕、晚生所誕下的獨生女,老媽媽的真實年紀幾乎逼近我早婚早生的祖母。在國共內戰逃難時代教育背景與身世不錯的老媽媽嫁給身為國民黨職業軍人的爸爸,一直保持職業婦女身份,直到離婚後成為單親媽媽依然如此。她的童年記憶對經常留在軍隊中的爸爸印象不深,難得一家三口相處的場景通常是夫妻吵架,家庭生活品質非常差。大人惡口衝突、觀念不合到極致終於選擇離異,身為女兒的她慢慢成長到步入青春期有戀愛經驗以後才敢問媽媽當年那場失敗婚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眼見她長大成人了,即將面臨要靠她扶養的退休生涯的老媽媽坦言她完全不愛她的爸爸,結婚的目的單純是為了生育,想要有自己的後代。這是一種千古盛行的華人人生觀:男女因生育目的而結合、進行生殖行為合作,愛情經常不在場。

她搞清楚不快樂的童年家庭生活的核心問題以後進一步想了解為何母女相處也充滿衝突、爭執、不快,鼓起勇氣問媽媽為何那麼渴望生孩子、渴望到不惜嫁給沒有感情的男人?她媽媽說因為害怕;養兒防老,必須生育老年才有依靠。這樣的回答讓她哭了。哭什麼呢?她發現她媽媽對爸爸或女兒都沒有愛存在:找丈夫嫁是為了找人合作進行生殖活動,生育下一代是為了老年期事先進行經濟投資,難怪相處上處處衝突、爭執、不和樂!母女互動上高比例談論金錢、物質、開銷這些事情,其他方面談不上什麼人生共識,談就大吵。真相大白之後她放棄了。她放棄留在一個無愛家庭苦苦等待她等到中年都等不到的親情與快樂,日復一日在職場與家庭兩頭疲於奔命的重勞力生活壓垮健康以後決定咬牙「依法」履行義務,完成老媽媽真正的心願。她一個月花至少三萬元讓老媽媽進駐養老院,省吃儉用當一個一半以上的薪水用在盡孝養老的月光族,再也不想面對老媽媽嫌東嫌西怨聲載道或開口說話就像吵架的惡質互動。逃離惡夢般的母女爭吵日常後她變快樂了,老媽媽卻一樣。她苦笑著說,以前在家罵爸爸、罵女兒,住進養老院以後改嫌謢士、外勞不好,難得去探望就罵給女兒聽。「她沒變,老樣子。哈……」她談起老媽媽就苦笑。不快樂變成老人的人生習慣,身邊換誰都一樣。沒有愛也會養成習慣、習氣、人格特質。

她是第一個、但絕不是最後一個身陷無愛家庭風暴而絕望退場的第二代、第三代。學佛出家以後無愛家庭的真實故事一個接一個聽不完,當事人總是一樣無奈,充滿無力感。世代之間有時會呈現理念分歧與龐大代溝往往與私密的家庭生活經驗有關:新生代陪老生代一起走過婚姻不幸、家庭不幸、無愛人生之後希望改變;年輕人不希望人生像上一代一樣痛苦、失望、高壓、勉強。

沒有留言: